
ISO(國際標準化組織簡稱)
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英語簡稱。其全稱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。ISO一來源于希臘語“ISOS”,即“EQUAL”——平等之意。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是由各國標準化團體(ISO成員團體)組成的世界性的聯合會。制定國際標準工作通常由ISO的技術委員會完成。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(IEC)在電工技術標準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的關系。中國是ISO的正式成員,代表中國的組織為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(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,簡稱SAC)。
ISO簡介
1946年10月14日至26日,中、英、美、法、蘇共25個國家的64名代表集會于倫敦,正式表決通過建立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。于1947年2月23日宣告正式成立。ISO負責除電工、電子領域和軍工、石油、船舶制造之外的很多重要領域的標準化活動。ISO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每年一次的“全體大會”,其日常辦事機構是中央秘書處,設在瑞士日內瓦。中央秘書處現有170名職員,由秘書長領導。ISO的宗旨是“在世界上促進標準化及其相關活動的發展,以便于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,在智力、科學、技術和經濟領域開展合作。”ISO通過它的2856個技術結構開展技術活動,其中技術委員會(簡稱TC)共255個,分技術委員會(簡稱SC)共611個,工作組(WG)2022個,特別工作組38個。
ISO功能
標準的內容涉及廣泛,從基礎的緊固件、軸承各種原材料到半成品和成品,其技術領域涉及信息技術、交通運輸、農業、保健和環境等。每個工作機構都有自己的工作計劃,該計劃列出需要制訂的標準項目(試驗方法、術語、規格、性能要求等)。
ISO的主要功能是為人們制訂國際標準達成一致意見提供一種機制。其主要機構及運作規則都在一本名為ISO/IEC技術工作導則的文件中予以規定,其技術機構在ISO是有800個技術委員會和分委員會,它們各有一個主席和一個秘書處,秘書處是由各成員國分別擔任,承擔秘書國工作的成員團體有30個,各秘書處與位于日內瓦的ISO中央秘書處保持直接聯系。通過這些工作機構,ISO已經發布了9200個國際標準,如ISO公制螺紋、ISO的A4紙張尺寸、ISO的集裝箱系列(世界上95%的海運集裝箱都符合ISO標準)、ISO的膠片速度代碼、ISO的開放系統互聯(OS2) 系列(廣泛用于信息技術領域)和有名的ISO9000質量管理系列標準。
此外,ISO還與450個國際和區域的組織在標準方面有聯絡關系,特別與國際電信聯盟(ITU)有密切聯系。在ISO/IEC系統之外的國際標準機構共有28個。每個機構都在某一領域制訂一些國際標準,通常它們在聯合國控制之下,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衛生組織(WHO)。ISO/IEC 制訂的85%的國際標準,剩下的15%由這28個其他國際標準機構制訂。
ISO與中國
中國于1978年加入ISO,在2008年10月的第31屆國際化標準組織大會上,中國正式成為ISO的常任理事國。
中華民國原是ISO創始國之一,但中華民國已不是ISO成員,但《中華民國國家標準》通常仍參考ISO標準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8年9月1日以中國標準化協會的名義參加ISO,并在1982年9月當選并連任理事國(1983年~1994年)
2013年9月20日,張曉剛當選ISO新主席,從而成為首位當選ISO主席的中國人。